|
我心中的小花 宋 立 人上了年纪,时常会回首往事。记忆深刻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就像朵朵小花绽放在心中,永不凋谢。 五十多年前,我从军挍毕业后,到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部队驻地在一个山沟里。由于我们是一支战备执勤部队,经常有任务,所以节假日也要有人值班。一个星期天,我和一位四十岁出头的老兵一起值班。他参加工作早,党龄快二十年了。因他个头不高,又有点发福,大家便送给他一个"将军“的雅号。 快到中午时,通讯员送来一份加急文件,需要马上处理。于是我翻译他校对,工作效率挺高。当我把最后一页译稿交到他手里时,他说:"你快去吃饭吧,食堂恐怕快关门了。"咱们一起去吧,回来时我再把译稿抄一遍。” 我答道。“不行,加急文件要爭分夺秒,剩下的工作我来处理,你赶快去吧。” 他用命令的口气对我说。 我立即走出了办公室。当我刚走到铁絲网外边时,看到一个小男孩站在那里,原来是"将军"的儿子。时值初冬,冷风嗖嗖,孩子的小脸冻得红红的,泪珠挂在嘴边,鼻涕快"过河“了。我向道:"鹏鹏,大冷天你怎么在这儿?" "我在等爸爸,他怎么还不出来?"说着哇地一声哭起来。“别哭,别哭,我去找你爸爸。告诉我,你怎么自己跑出家,妈妈呢?” ”妈妈出差了,我发烧了,还没吃饭,我要找爸爸…”一个三岁的孩子,出来等爸爸,等了半天也不见人影,真让人心痛。我赶紧跑回办公室大声喊道:“将军,您忘了一件大事!”他楞了一下,紧接着拍了一下脑门:唉呀,我怎么把儿子忘到脑后了!但是他没动身,依然在工作,说什么再等一会儿,等处理完急件再去接孩子。我的心实在不落忍,冲出办公室跑到孩子身边;一边给他擦鼻涕,一边抱着孩子往食堂走去。孩子问:“我爸爸怎么不来接我?"我说:“你爸爸是将军,正带兵打仗,很快把坏人打跑了就来接你回家。” 天真的孩子似乎听懂了,乘乘地扒在我的肩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党员的感人事迹对我影响深远。打那以后,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党的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职责和担当!这朵心中的小花儿,始终是那么艳丽,激励和鼓舞着我,直到如今。
党的阳光哺育我成长 李春明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40后一代人。1949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党和政府为我父亲安排了工作,贫穷如洗的家庭开始过上好日子。父亲为报答党恩,拼搏工作,不幸于1952年因公殉职。当时,我只有9岁。母亲没有文化,没有工作,腿有残疾。我是靠着党的撫恤金和免费敎育,从小学一直读完了大学。 1968年大学毕业时,为报答党的哺育之恩,我主动要求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被分配到开原县广播站。站党支部书记杨德林同志对我关怀备至,敎育指引我写出生平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并把我培养成为党的积极分子。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全省打响抗震救灾、抢修辽浑太(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堤大会战。 我积极报名请缨,随同开原县民兵团开赴抢修大堤第一线。出发前,老支书叮嘱我:“党组织已培养你5年多,希望你要经得住这次特殊的考验,争取火线入党!”我记住了他的话,并决心在实际行动中来体现。抢修大堤环境恶劣,每天余震不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是我以共产党员为榜样,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抢挑重担、冲锋在前。虽然我负责宣传报道,没有抢修任务,但是白天,我和民兵一样挑着一百多斤的土篮,从堤下把土运到堤上,修补裂缝、筑高堤坝。肩膀压得肿痛难忍,我依然咬牙坚持不下火线。晚上,我不顾疲劳下连队采访;夜里,不顾困倦埋头写稿,每天都写到后半夜一两点,有时通宵达旦。一天,我为赶写重要稿件,写到凌晨三点来钟时,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喊叫:“地震了!快跑!”可我正聚精会神地写稿,竟一时没反应过来。幸亏那次余震不太大,房屋没有倒塌,我躲过了一劫。就这样,在两个多月里,我一面坚持抢修大堤,一面贪黑起早‘采写新闻稿件,共300多篇。投稿、用稿率在铁岭市民兵师是最高的。从而我及时有力地宣传了开原县民兵团抢修大堤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为此,我被评为铁岭市民兵师先进工作者,开原县民兵团党委批准我火线入党。火线入党,是我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红色印记,我更加拼搏忘我地投入到党的新闻事业。几年后,我被调到铁岭日报社工作。报社党委派我到辽宁省委党校第一期新闻干部进修班学习深造。回来后委以重任,担任记者、编辑,总编室副主任,后又评上主任编辑(副高级职务)。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法律以事实为根据,二者虽不相同,但有共性。为更好地做好党的新闻工作,我刻苦学习法律,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获得律师资格,做了兼职律师。 为报答党恩,我勇挑重担,敢于担当。1989年我被调到铁道部主办的《铁路技工敎育》期刋担任主编。在此期间,同时又先后挑起两付重担:一是经铁道部推荐应邀担任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敎育与职业》执行主编。此刋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主管;是我国民主革命家、敎育家黄炎培老先生于1917年创办的“百年老刋"。我日夜勤奋努力,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二三点;不到一年就使这一“百年老刋”焕然一新:创新改版与国际接轨;质量提高,发行量增加,一举扭亏为盈。受到黄老先生四子、名誉社长黄大能的赞赏。二是受铁道部委托,积极参与策划并执笔编撰了《中国铁路车站》大型画册(300页、数百幅照片)。此画册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反映铁路车站发展成就的重要史料。得到开国上将、第二任铁道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的关注和支持。他老人家亲自为画册作序签名。在全国各大铁路局支持下,此画册于2002年由大连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发行。在党的阳光哺育下,我成长为一名大学生、共产党员、党的新闻战士。我艰苦奋斗近40年,平均每年采写、编辑、主审各类稿件上千篇。其中本人采写的一些典型新闻报道、通讯等被辽宁日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登载。 2003年我退休未离岗,被反聘近5年。正式退下来后,也没有停止写作,先后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60余篇。我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摸着时代的脉博创作接地气、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如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连续写了6首诗歌,为战胜疫情加油助威。其中《礼赞抗疫英雄》,受到多方关注和点赞。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副会长、著名主播李若鹏老师亲自朗诵。为报答党恩,我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力发挥余热。如担当大连市委老干部局宣讲员,先后撰写三篇万字宣讲稿,两次下基层宣讲。76岁时,还自信地当了一次电影演员,成功地参演了电影《你好,之华》,为晚年生活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回首在党的阳光下成长的红色印记,深感一切成绩都归功于党的敎育培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永远感恩于伟大的党!我已年近八十,有幸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定尊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敎导,认真学习党史,传承红色传统,为中华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慈父般的关爱,细微处的教诲 ——回忆公公何志先 于秀媛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我公公何志先诞辰110周年。多少天来,思绪万千,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总是不断浮现在脑海,生前的桩桩件件事情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让我感到慈父般的温暖,更体会到他在细微处给予我的谆谆教诲。 1993年11月26日,我公公何志先因病在大连铁道学院顾问职位上离世。在当时院领导致的悼词中,我更全面的了解了他老人家革命的一生。1932年8月,在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当党组织遭到破坏与组织失去联系后,他想方设法寻找组织,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对革命的坚强决心和执着追求。抗日战争时期,受党组织重托,在基层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党的政治工作和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服从组织分配,一直奋战在祖国的铁路事业和铁路高等教育战线上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老人家诞辰100周年之际,他工作多年的西南交大(原唐山铁道学院)曾在校友通讯刊物开辟缅怀先师栏目,刊登文章追念他对革命事业的全身心的贡献。在编者按中写到,1937年9月,老人家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在这里,我想引用原铁道部教育司司长许守祜写于2011年9月怀念志先老人文章中的两段话。可以找到他老人家深受老部下老教师敬重的答案。其一,老人对学校的事业始终关注,矢志不移。在“文化大革命”最混乱时期,领导干部被打倒靠边站,老教授被批斗关“牛棚”的时候,他依然对学校,对教职工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一次,他在校园内碰到许守祜同志,关心地询问了一些老教授的情况,然后悄悄地,然而是十分坚定地对我说:“一定要认清这个学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有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多少年来,就是靠这两支队伍,才有唐院的今天!今后还是要靠他们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所表达的心情,他语重心长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二,在三结合组成学校革命委员会之后,老人和许守祜有一次谈话。他问:“什么叫领导干部?”然后回答了这个问题:“领导就是‘预见加服务’,他必须比大家想得多一些,想得更长远、更开阔一些,要有主见和思想;其余就是踏踏实实地为大家服务,心甘情愿地服务于所从事的工作和周围的职工群众。”老人的这一段表述,我至今记忆犹新,简单朴素的语言,导出了领导干部应有的人生标尺,讲得十分深刻。 我的公公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从1985年--1993年我在他身边生活8年之久,每每想起他对我和孩子的关爱,都让我热泪盈眶。 在相册里有他亲自给孙子照的照片;有和孙子在一起亲昵的合影。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他推着孙子散步。但是我知道他从不让我们娇惯孩子。他不让我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药,说是让他提高自身免疫力。这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是多么科学的理念啊! 在他病重住院时,我带儿子去看望他,他让仅上小学2年级的孙子给他读报纸,尽管稚嫩的童声断断续续地读不好,他也是耐心地听。我可以告慰老人家,您的孙子没让您失望,大学读的就是您当过副校长的西南交大。 老人家对我的关爱更是让我铭记在心。1985年我从西南交大到大连铁道学院,孩子仅仅1岁。我到一个新的单位,既要照顾幼小的孩子和两位老人,又要尽快地熟悉工作,他就格外心疼我,每当和爱人发生冲突,不问原因,他总是护着我。告诉我家务活干不完,要知道休息。冬天洗衣服,看我用凉水洗,他会叫我烧热水不要把手冻坏了。我干家务活,他会站在旁边,问能帮我做些什么。吃饭时,他细心到知道我什么菜没舍得吃(上世纪80年代,物质不丰富,我是有意把一些好菜留下来让老人们多吃一顿)孩子稍大些,老人家主动跟我说,让孩子跟他一个房间睡,我怕会影响老人休息,他却跟我说反正晚上他也要起夜。有一次我们晚间带突发高烧的儿子去看病,他竟为我们等门到很晚。已经80高龄的老人,看似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给了我多大的温暖啊!老人家去世时,我哭得特别伤心,当时单位有些同志不理解,她们怎么知道,公公待我就像慈父带女儿一般。 更让我敬重他老人家的是对我们的教育。我刚到新单位的图书馆工作(当时的图书馆是学校的老大难单位)他嘱咐我,不要在单位随便说话,有些事让问我婆婆(我婆婆曾在图书馆任过领导)。他从不让我们以他的名义用学校的车,甚至孩子生病,晚间去医院,我们也是坐公交车就医。家中的电话,他认为是为他安装的办公电话,我们也不许随便用。我给外地的父母打电话,都是到公用电话亭。我公公婆婆都是离休干部,但是我们从没以他们的名义开药,这在当时主管后勤的院长都跟我说过,说你公公报销药费最严格。我公公当顾问时,当时的院长是他在西南交大时的下属。但是他跟我说,当顾问我不会主动干预现在领导班子的工作,他们若有事征求我的意见,我当然会谈我的看法。绝对摆好自己的位置。 我亲眼所见,他在晚年每天坚持看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就是在住院期间,也不忘嘱咐我们一定带报纸给他。在这些细微处,教育我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我公公喜爱书法,那时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每天必须动笔写毛笔字。我记得他经常写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如今我保留下来老人家的九副书法作品。有写在教师节的;有写在五一劳动节的;有写在国庆节的。其中祝国庆四十一周年,写的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另一副庆祝“七五”建设计划全面胜利,迎接“八五”建设计划取得更大成就所写“神州风采”。这些时间节点上的书写、题字,无一不表达出老人家对国家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期望。我知道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啊!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就是由于百年以来无数的共产党员前赴后继,不忘初心,始终把人民装在心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今年清明,我去殡仪馆祭奠公公婆婆两位老人家,送上鲜花,细述大家小家的变化,告慰天堂的二老,我相信他们能听到。不尽的思念啊! 2021年4月22日凌晨4时
为了爱
邹淑艳
雪仍在不知疲倦地下着, 铲雪车在隆声中忙碌着, 大街上巷子里行人廖廖, 少许车辆如蜗牛般缓行。 我还在安静悠然地宅着! 思绪却飞到了他们身边, 仿佛看到了站在风雪中的交警为了他她们的安宁忘我的情景! 一组照片映入眼帘令我吃惊, 他们是谁? 他们是海洋大学校园内奋战在疫情前线的义务劳动者。 狂风大雪, 一车货, 一群人,跌倒、爬起, 一路向前! 雪虐风饕炽热情怀, 为了大爱勇往直前! 区区小车载着爱意, 战利在心为爱你我。 阴霾定会风吹散, 拨开云雾见晴天。 冬来了,春不远, 爱,永永远远!
脊梁
李廷裕
1919年
睡眼朦胧的古国
终于从梦里醒来
第一本新青年杂志
拉着长长的红色休止符
在燕京大学的操场上
罕见般扬起了尘土
穿越火线的力量是量子力学所不能及
共产党宣言
像一颗伟大的幽灵
在欧洲徘徊
庭院深深人悄悄
马列主义的咆哮声
在天寒地冻的北京城
震耳欲聋
人民成了人民自己的主人
人民就是要在命运的挤压里
揭竿而起
雀跃是历史的感悟
就是要消灭剥削阶级
还中国一个美丽赤色的世界
李大钊们
方志敏们
他们用肩膀搭成的阶梯
托起了新中国原始的希望
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
更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还得靠人民自己
还得靠共产党人生生不息的倔强
勇敢
精神
仰视您
钢铁般的
脊梁
“因为需要” --大连交通大学老教师、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薛钰芝采访录 彭鑫乾(大连交通大学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73班学生)
在她看来这是最日常的工作,创造的是科学界最平凡的奇迹,填补的却是我国大型高精尖仪器自主研发的空白。在母校的某个科研项目曾一度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时,她却毅然选择回到科研岗位四处奔波,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把我国多台大型高精尖仪器研发的很多个“0”变成了“1”。她有永远也用不完的精神和活力,即便她已经到了在常人看来应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却仍然活跃在我国高校的三尺讲台之上,每一年都坚持为入学新生做《启航》入学报告。如果你要问这样的年龄为什么还要付出这么多?她会很平和地告诉你:“因为需要”。 她叫薛钰芝,大连交通大学的退休老教授。从容貌上看,她应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些,一头乌黑的头发、走路健步如飞、讲课铿锵有力,和同学们亲密无间、无所不谈,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没有人能想到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位77岁的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的老科学家。 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电子物理专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阜新市无线电厂工作了十年,此时的她已经组建了家庭并有了两个孩子。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此时在工厂里技术娴熟、业绩优秀的她却深刻体会到,我们的工厂条件,我们的科学技术是落后的,是不能满足人民的生产需要的,恰逢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的到来,她务必牢牢抓住这个机会,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她觉得这是国家的“需要”。但是她的孩子、她的家庭却成为了她放不下的牵挂,此时,她的丈夫和父母给予了她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说道:“你去吧,这个家有我你放心!”。这时候的薛钰芝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她白天上班并且照顾孩子,晚上就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在她的一番刻苦努力和咬牙坚持下,成功考取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子物理专业的研究生,继续从事与本科专业以及这十年来在工厂工作方向一致的学习研究,终于如愿以偿地正式开始了她在电子科学领域的研究生涯。 这时候,我国的高精尖大型仪器在很多方面全国上下是一片空白,国外更是对我国实行严格的全面技术封锁。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希望我国也能拥有自己的大型仪器设备。于是,薛钰芝所在的清华大学研究团队便接到了国家下达的这一项仪器研发任务,这也是她第一次接受国家赋予的科研使命。虽然这台仪器在国外已经成熟,但是在国内却是一片空白,仅有的是该仪器短短几句话的简单介绍。怎么做?从哪里开始做?拿什么去做?一堆又一堆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薛钰芝的脑海里堆积如山。但是责任重大,这是她的使命更是她的追求,她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四处寻求帮助,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不断攻坚克难,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和团队成员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任务,成功研制出该台大型仪器,这就是我国第一台低能电子衍射仪,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该领域的空白,并获得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生毕业后,她在大连铁道学院工作了三年,本应该和家人团聚,稳定地工作和生活。此时的她收到了她研究生导师的来信“我们接到了一项新的大型仪器研发任务,困难重重,我们需要你!”。这是她第二次放下两个孩子和她的家庭,因为国家的“需要”,她再一次来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并与团队成员一起一头扎进这台仪器的研发之中。但是这一次困难更大了,他们的第一台样品仪器由于机械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整台仪器外壳报废,这次失败使得薛钰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没有气馁。在博士导师的指导下,她找到了清华大学机械系的同学向其请教,在失败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做了大幅度的优化,通过薛钰芝等几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成功了,这是国内首创的扫描离子显微镜,被列为我国的863项目,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她也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博士毕业后,她回到了大连铁道学院,那个她曾经两次离开的地方。她说:“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需要’,也是我的家人‘需要’”。 “为了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这是薛钰芝这些年来在教学岗位上的信念和目标并为之不断实践和努力,立德树人,百年大计,这位活跃在三尺讲台上的老教授仍在散发着她那永远也放不完的光亮。“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薛钰芝”,这不仅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初心,更是一个中国人民教师的初心。
一位老党员的三个“第一”——大连交通大学老教师宋立访谈录魏庭月(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专业181班学生)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一位年逾古稀的白发老人双手颤抖,眼中却闪着明亮的光,她声音坚定地向我重复着这句话。 这位满头银发却不减精气神的温和优雅的奶奶正是我此次的采访对象宋立老师。在没有见到她之前,我在脑海中模拟了很多次对方的形象:曾经是一名做情报工作的军人,转业后来到大连交通大学成为了一名教师,退休后开始研究起剪纸的手艺,在学校老年大学办起了手工艺术专业,作品曾在省市委老干部局、学校公众号上发表,剪纸音画作品登上舞台展演。。。。。。 直到见到宋立老师本人,我恍然觉得,她简直完美契合我之前心中所有一切关于一位优雅、坚韧的知识分子老去后的形象幻想。在怀着忐忑和崇敬的心情敲开老师家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并不大的房间,四十多平,但窗明几净,井井有条,如同老师给我的感觉一样:简单朴素、干净随和。老师笑呵呵地将我们引进客厅,在客厅显眼的位置,是一张将狭小的单人床垫上靠垫改造成的“沙发”,上面摆满了老师的剪纸作品:有各族唱歌跳舞的小娃娃,有在花团锦簇中招展的国旗…… 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老师笑眯眯地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各倒了一杯水,然后她开始一边回忆,一边讲述她的经历: “我啊,是60年当的兵,当时成绩好,就直接保送到了解放军外语学院……” 随着老师的娓娓道来,时间的齿轮慢慢转动,一张张属于过去的剪影在老师的述说中逐渐恢复色彩,生动起来。 “一切都要按照组织的安排来,国家哪里需要我,我就要到哪里去。”时光倒退,宋立老师年轻时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在校学生,主修专业是俄语,以她当时的专业水平,已经能够和苏联笔友自如地书信往来了,如果不出意外她毕业后将会去留苏预备班。然而在当时,我国急缺韩国语方面的人才,尤其是在情报这一方面。于是,成绩优异的她,果断放弃了三年的俄语学习成果,听从组织的召唤,投入到韩国语的学习中。 “索性,已经有了一门外语的学习经验,学习另一门语言也颇为得心应手。”说起往事,作为一名学霸,老师语气轻松地哈哈笑了起来,继续说道:“刚进部队啊,心态上肯定要有所转变。我们刚开始,保密教育就做了3个月,不能和家里通信,集中训练;之后是专业思想教育、无名英雄教育,我们这个是搞保密工作的啊,可不能出去炫耀个人成绩,不能登报,不能上广播,连跟家里人都不能说自己是干啥的。”当时为了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她们将工作地点迁移到了陕西的山沟沟里,家属可以留在县城工作,她们只能每周末回一次家。这份工作被叶帅评价为“在敌人的司令部里干活”,危险但意义深远。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入的党,入党介绍人还是我师父呢。刚开始入党也没有啥特别的想法,只是按照组织的安排,随后就开始和老同志一起摸爬滚打,每天24小时的值班,慢慢地,我就将党员这两个字,印在了心里。”说到这儿,老师抿了一口水,眼神中闪着光,语速渐缓,语气也仿佛染上了泛黄的滤镜,像一杯暖茶,氤氲地冒着热气:“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啊……”时光继续回溯,来到了某一个寒冷的冬天。这天,年轻的宋立老师正和一位老同志一起值班,忙着翻译一份文件,到了午饭时工作还没有结束。对方让老师先去吃饭,他再加会儿班。可是等老师出了门,看到在单位栏杆外面有一个正在嚎啕大哭的小孩,上去询问才知道,正是同事家还发着低烧的孩子。同事因为工作,忘记了要带孩子去看病,当时孩子的午饭都还没来得及没吃。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啊!即使每天的工作都一样,但老党员同志们从不含糊;即使所做的工作不能公布于众,但大家还是怀揣无比的热情。这些老同志的以身作则,给当时还年轻的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工作更刻苦更严谨了。我意识到入党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激励着你更加努力地工作。我们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都是无名的英雄!” “我也正是受这种精神感召,在刚结婚不久,组织安排人手去农村工作,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说到这里,宋立老师有些激动,拉住了我的手,说道:“我现在特别能理解和支持党中央领导下的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习总书记是懂人民的啊!他当年在陕北当过知青,他是真的从民众中来,懂民众的苦的!那种穷苦!你能想象全家人穷到只有一条裤子吗?脱贫多么重要啊!就是因为有了这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幸福多了啊!” 我的心头随着老师动情的话语震颤,仿佛有什么东西击碎了我周身长久以来理所当然的美好滤镜,让我直观感受到了当下美好景象背后更为深刻的核心内在。 在临出门时,宋老师拉起了我的手说:“最近《觉醒年代》里的那些年轻人啊,甚至还不能完全清楚什么叫做共产主义,但是心中已经有了这份信仰,并且为之什么都能牺牲!人的一生很短暂,信仰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啊!尤其是你们下一代年轻的中坚力量!” 在回程路上,我心绪难平,“三个第一”一直在我心中萦绕,老师描述的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剪纸作品中那红彤彤的剪影一样,投映在前方的路上。而我们将会沿着这道红色的指引,继续前行。
上一条: 享(小小说)
|